约5070字。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1.反复诵读,通过句式、节奏、用词来感受古代小品文的特点。
2.品味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文中“主客一体”的诗意境界。
1.以拼散结合、节奏明快、用词考究,呈现出形式和内涵的双重之美。
2.在主客一体、寓情于景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独特领悟。
二、文本解读
《短文二篇》包括了《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言小品。
《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作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其实是南朝齐梁年间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书信的部分节选。六朝时期,不少文人往往希望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慰藉。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这封书信中,不仅与友人描绘了自己眼中的山水之美,表达了自己沉醉于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情,还将自己比肩谢灵运,颇有自得之意。
首句中的“美”字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描绘了山之高峻、水之澄净、林竹之青翠的四季之景。然后又转向一天当中的早晚之时,通过描写猿鸟、游鱼等,表现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发。这里的描写采用拼句,每句四字,对仗工整,句式整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文中采用多种视角的变换,从距离、高低、动静、范围、时间等角度来描写江南的山水鸟兽,用笔虽简,却能精准地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描绘出一幅宏大开阔、万物勃发的江南山水美景图,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在畅快。
“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将江南山水比作人间仙境,直抒胸臆,毫无掩饰的赞美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面对山水美景的由衷感慨,情感丰富细腻,意蕴起伏跌宕,可谓神来之笔。如果说“康乐”二字,表明了作者对先贤谢灵运畅游自然、寄情山水的仰慕与追随,“未复有”三字则急转而下,道出了作者对当今世人不懂山水、不解风情的深深惋惜。“与其奇者”看似指向康乐,其实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能够从山水中享受自然意趣的不流于世俗的自许之情,真是一波三折,含蓄隽永,回味悠远。散文的自然流畅和骄文的整饰凝练在文中实现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圆融畅达的风格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作者苏轼被贬滴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所作,此时的作者因“乌台诗案”成为了一名有职无权的闲官。全文仅仅85字,却能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交融在一起,不仅叙事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还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脱尘忘俗的氛围。同时,借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这种特定氛围之下复杂微妙的心绪。
文章开篇为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然后写景,运用一个比喻句传神地描绘了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营造了一种静谧通透、悠然清雅的夜色之美。最后是议论和抒情,作者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判断句,特别是突出了一个“闲”字,表达了自己融孤寂、悲凉、欣喜、洒脱、平和于一胸的复杂心绪,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为文章首句,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看似平和自然,却立意深远,一个“美”字道出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热爱,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在。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六句选取了峰、流、石壁、五色、林、竹等景物,围绕其特征加以生动的描写。 “人云”这一夸张描写是对“高”的具化,突出山之高耸与雄伟;“见底”一词通过写实,表现水的清澈与透明,作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