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10字。

  6.1《芣苢》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中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B.“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C.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北宋年间,苏门先后产生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史称“苏门三学士”,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门三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苏轼。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