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850字。
5.2《大学之道》检测训练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知止而后有定
B.君子喻于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欲正其心者 假舆马者
D.就有道而正焉 盘盘焉,囷囷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