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40字。
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与运用。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3)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其一)》)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5)小文见小明因竞选班长失利而闷闷不乐,便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 , ”来劝导他从容面对个人得失。
二、对比阅读
2.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注释]①鄙:指邻国。
(1)【甲】诗是作者感怀 时代的 之战而作。
(2)【乙】文作者 是战国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3)解释【丙】文中加点的词。
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卒得反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对【丙】文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君王终于胜利 B.我们的君王圣明通达
C.我的君王神通广大 D.我们的君王聪明异常
(6)宋昭公分析自己“出亡”的原因是“ ”,宋国此时的状况可用【乙】文中的句子“ ”来形容。
(7)联系【乙】【丙】两文,简要分析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赵清源
①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②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属于方言。
③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④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⑤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因为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邢么,“姥姥”也恐有方言之嫌。
⑥而且,如果从语义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因为中国人的称呼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比如,内亲和外戚是不同的,内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⑦方言和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