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8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离开“旅行”与“异乡”的概念,家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诗人乡村之爱的描述。处在不同时代,人们却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与诱惑,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
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这样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对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还夹杂着伤感。当人们隐退到乡间,开始舒适的独处生活后,他们的心里还会反过来惦记繁华的城市世界,所以他们始终得不到满足。
美国第三任总统希望将国家财富与权力置于乡村农业理念之下,该观点获得了美国公众的赞同。在 19 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的理念并没有阻止或妨碍财富的积聚与技术的进步,美国依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然而,该理论绝非是一种空洞的修辞,它具有的情感渗透进了美国的文化当中,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的行动当中,以及自然保护运动等方面。这样的理念在政治层面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表现在因“地方主义”的兴起而反对国家体制化教育的行动当中,表现在国会农业部门握有的权力当中,表现在政府对农业的特殊补贴当中,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其所占总人口比例的规定当中。 (摘编自段义孚《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恋地情结》,有删改)
材料二:
沈从文《边城》创造出一个诗意的、纯洁的农村童话,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现代性已经渗透进去的当代农村,农村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都市化,还留有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久居农村的人,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要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
B.吃苦耐劳作为美国精神象征,未妨碍财富积聚与技术进步,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大国。
C.美国文化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也包括自然保护运动等行为。
D.美国政府重视农业,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相关规定的比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美国,“乡村间的乐园能让人们的美德发扬光大”这一理念或也登上政治的舞台。B.城市疲惫的人向往诗意的农村及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渡一轮岁月静好。
C.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
D.《平原上的夏洛克》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沈从文的《边城》创造的湘西的农村风光。
B. 路遥的《人生》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
C.莫言《红高粱》东北乡大片大红的高粱地。
D.《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现当代的农村画卷。
4.某市举行学术论坛,聚焦于“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作为一名受邀进行主题发言的学者,你如何向与会者介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阐释。(6 分)
5.《边城》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现农村时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篮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