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31530字。

  河南省2024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多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保护和研究这些载体入手。岩画、雕塑、建筑、器物、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都是这样的载体,而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古代文献则是最主要、最全面、最系统的载体。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要顺利有效地利用这些古代文献,从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必须读懂它们,而读懂它们就必须研究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这种基于古代文献来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就是文献语言学。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这一学科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大的发展。
  文献语言学主张立足海内外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学、传统语言文字学、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宇问题,去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演变发展规律。
  出土文献,特别是先秦两汉的出土文献,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书写而成,文字的形体怪异、构意古奥,需要经过文献语言学专家特别是古文字专家的辨认和考释,才能认识并读懂它们。出土文献中一个个难题的不断破解,正是一代代文献语言学专家和古文字专家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的卓越研究工作使得生活在两三千年之后的我们,仍然能够直接受到中华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样,传世文献即历代古籍,也需要文献语言学的专门学问家付出不懈努力;否则浩瀚的典籍只能是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而无法活在当下、服务当下。
  可见,文献语言学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之学,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学科,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学科。前者的基础性体现在应用层面,诸如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音乐史、农业史、中医史等诸多历史学科,都需要依赖文献语言学去解决文献史料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后者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文字诸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隐含着精微的发展规律,探索并总结出这些规律,不仅能解释复杂的历史语言文字现象,而且可以为世界语言文字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文献语言学是一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献语言学提倡借鉴、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但其根底始终在于立足本土、专注文献、重视人文。理念上特别强调发扬中国古代重综合的传统,尤其重视借助多学科的支撑对材料做精微的科学分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语言事实,继而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语言文字历史研究而言,语言文字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语言文字理论是第二性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材料是古代文献,所以为了弄清语言文字事实必须首先研究古代文献。在材料、方法、研究目标上,文献语言学都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摘编自华学诚《文献语言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100年前,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走上了西方语言学主导下前进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语法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对中国语言文字包括汉语言文字内在规律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存在无解的难题。西学可鉴,但毕竟存在其局限性。对于中国古籍中的文献问题和语言文字的释读、阐释问题,它们终究无能为力。实践证明,将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纳入西方语言学的分析体系之中,终究是方构圆凿、治丝益势。即使是语法研究,一味“仪刑西方”也是没有出路的。
  语言学家们早已洞察到这一点。王力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论证了依附西方语法来建立汉语语法体系是流弊甚多而走不通的绝路”;罗常培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也曾指出,《马氏文通》“以后的五十年来,还不免停滞在‘拉丁文法汉证’或‘拉丁文法今证'的阶段”。并且,我国一代代学者默默耕耘,潜心古学,不断探索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又能吸收融合西学精华的学科之路。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陆宗达先生和他的弟子王宁先生,吸收黄季刚先生的思想精华,提出了“文献语言学”。这一重要主张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开始得到推阐并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根本的载体是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历史;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本质要素,语言文字之学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格、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继承传统,融合现代,结合古代文献实际而提出的文献语言学,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质的学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之学、传承之学,也是古籍整理的根柢之学。西方语言学在中国的百年实践之所以一直水土不服,根本原因在于其无法适应中国语言文字深厚的人文性特点。
  (摘编自华学诚《古籍整理与文献语言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古代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B.文献语言学是基于古代文献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应得到更大的发展。
  C.文献的正确解读有赖于文献语言学,文献语言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之学。
  D.文献语言学要揭示语言文字规律,努力构建世界语言文字学的系统性学科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两汉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只有文献语言学专家能够辨认。
  B.图书馆里浩瀚的典籍想要服务当下,需要依靠文献语言学专家付出不懈努力。
  C.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最早发现在语法研究上“仪刑西方”是没有出路的。
  D.黄季刚提出的“文献语言学”为陆宗达和他的弟子王宁打下了研究的基础。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索语言文字诸要素的发展规律,能解释复杂的历史语言文字现象。
  B.出于文献语言学研究的特性,与理论建设相比,文章更强调重视语言文字事实。
  C.文章表明经过文献语言学研究的古代文献才具有价值,从而显示其基础学科的地位。
  D.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章在阐述文献语言学学科属性之时,突出了其中国特色。
  4.请简要概括两段材料阐述“文献语言学”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文献语言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什么重要作用?(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原文论述相关分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论述特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侧重点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筛选信息,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院记事
  肖复兴
  1975年盛夏,我家从前门搬到洋桥。那时候的洋桥,虽然离陶然亭不远,在如今的三环路内,却属于郊外,比较偏。房子是新建不几年的红砖房,一排一排,很整齐,有些像部队的营房。住在这里的大部分人,是当年修北京地铁的铁道兵,复员转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在这里安家。
  搬到这里,图这里清静,比城里的房子宽敞许多,特别是每家屋前有一个小院,母亲愿意在小院里种点儿丝瓜苦瓜扁豆之类的菜吃。
  这里有个缺点,用水不方便,自来水没有通到家里,打水跑老远,要到公共水龙头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