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40字。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
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开始用现实题材进行创作。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球;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之列。所以,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文艺理论去套《红楼梦》,是完全行不通的。
《红楼梦》综合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做到诗如其人,——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同样是咏白海棠,林黛玉的纯洁高傲、孤独伤感,薛宝钗的朴素淡雅、矜持内敛,各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犯,这一点尤为难得。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但从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又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摹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
(摘编自蔡义江《红楼六家谈》)
材料二:
曹雪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艺术的宝藏。他不仅在所谓"家常琐屑"“儿女痴情”中深刻地揭露了那一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而且还找到了埋藏在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没有关系,而《红楼梦》则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
B.中国的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之前,取材于古人或他人的故事,而《红楼梦》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一批名人与名臣。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是从“家常琐屑”“儿女痴情”中发现生活的美和诗意。
D.在《红楼梦》之前,许多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找到原型,《红楼梦》人物则是作者的独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好人都好,坏人都坏,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B.《红楼梦》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不是装饰品,而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宋元以来,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往往有一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红楼梦》中则没有虚构。
D.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红楼梦》取材于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主人公身上留下了作者的影子。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使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思考,从而引出下文。
B.材料一的第二段和第五段,都与其他名著进行比较,论证《红楼梦》不同于其他作品的艺术成就。
C.材料二在论述《红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多方面的贡献时,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材料二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从不同角度论证,最后总括上文。
4.材料一谈到了《红楼梦》诗词的特点,请指出下面这首诗是哪个红楼人物所写,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坐对一山愁(节选)
张拓芜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一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中央。
别无他故,只因为黄山是皖南的一部分。他是泾县人,泾县离黄山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