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96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探求“隔”与“不隔”的真义,我的观点,应从《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中得来,不能仅凭寻章摘句的理解。
  《人间词话》是表“境界”的著作。何为“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第16则中写道:“夫境界……皆须臾之物(即指美的形式——-编者注)。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理解了“境界”的内涵,也就好理解什么是“隔”与“不隔”了。所谓“隔”,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就是共鸣产生得自然与流畅——再申而言之,诗人所描摹的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能在读者接触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刹那,即能找到契合、引起共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如低诉在耳,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唏嘘,所以“不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情景在眼,使人自然地萌发对草原空阔、恬静、自在的心动,所以也“不隔”。
  而“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给人的却无非是“暮雨下的瘦小山峰”的意象(至于数峰如何清苦,为何清苦,人们也许弄也弄不清),唤不起什么共鸣来,至多是产生“作者用语尚奇”的感受。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与“池塘生春草”相比,虽对仗工整,但人们再怎么梳理,其意象也是模糊的,是难以激动人心产生共鸣的。也许有人要问,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隔”在哪儿了?我的理解是,该句“隔”在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向语言符号转化时的脱轨,导致给人的感受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不一致。姜夔写《扬州慢》的本意,他自称是表一种“《黍离》之悲”的情感。但“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七个字,恰恰更多的给人以一种静谧而有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优美。即使部分读者悟性高,也至多从“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悟出一种死寂的冷清,却无法有忍不住失声痛哭的“《黍离》之悲”,所以,该句多少还是有点“隔”的。
  “隔”与“不隔”能影响到人的审美,但却不是审美标准。“隔”,因为使人们产生共鸣的迟滞,而“不隔”方能使人瞬间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境界”,因而,作者要达到艺术的“最高层”,应努力做到“不隔”。王国维并非故意贬斥姜夔的艺术成就,相反,他十分肯定姜夔的作品“格韵高绝”(《人间词话》第39则),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人间词话》第42则),他只是惋惜姜夔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认为他的诗不能克服“隔”的毛病,而终究没能在“格韵”高绝的基础上达到“意境”的境界。
  (摘编自王维新《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材料二:
  “像初次见到那样来描写事物”,就其效应来说,与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境颇为相似,即《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语语如在目前”。《人间词话》第36则之后,王国维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从读者审美角度对其“境界”说加以补充。第41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倡导的“不隔”,是指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要能够迅速、自然打动读者。
  B. “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景虽美,却并不能让读者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C. 我们可用“隔”与“不隔”审视作品,有“隔”即为下品,“不隔”方为佳作。
  D. 俄形式主义认为作品是可知可感的艺术形式,审美感受贵在推陈出新,别出新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所谈“隔”与“不隔”,实指“境界”的“隔”与“不隔”;理解“境界”的内涵是理解“隔”与不“隔”的前提。
  B. 王国维的“不隔”之境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及可感性,都强调从读者角度感受情、景、事、物的真切、真实。
  C. 王国维认为语言要为营造意境服务,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却往往为追求诗性语言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弱化了其表意功能。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首诗因为“不隔”,故能流传千年。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陌生化”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表达了完全融化在淡远静穆景物之中的心境,是静观外物时产生的物我浑化的境界。
  B.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体演变观,前人反复为之,渐成习惯;后人脱离窠臼,别开生面。
  C. 不少商家在广告中巧用修辞,特意违反规则,变异求新,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如某品牌洗衣机的广告词:“闲”妻良母。
  D. 杜甫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呕心沥血、锤字炼句的目的,就是能出奇求新,使之与众不同。
  4. 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为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下一个定义。
  5. 请依据文本中的观点,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评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我们可用‘隔’与‘不隔’审视作品,有‘隔’即为下品,‘不隔’方为佳作”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隔’与‘不隔’能影响到人的审美,但却不是审美标准”,“隔”与“不隔”不是审美标准,所以不能以此评判作品优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而弱化了其表意功能”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所以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诗性语言的功能与其说是表意,倒不如说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远去的驼鹿
  蒋冬梅
  祖母最后一次见到祖父,他正要去打猎。
  雅鲁河湿漉漉地醒来,太阳点燃白色的水雾,林子里升腾着带涩味的潮气。
  看到祖母眼里流淌的担忧,祖父像往常那样想法子逗她。他剥下一段新鲜的桦树皮,卷成哨子,吹出“呜欧,呜欧”的声音说:“这是母犴,是你。”又吹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