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240字。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殷璠的整个诗学思想中,“风骨”实居于首位。他编选的《河岳英灵集》序里有一段回顾唐诗由初而盛的演变过程的言说,认为贯串于其间的一条主线,正是诗中的“风骨”“由失落以至恢复、由逐渐形成以至发展成熟的进程”。序言里还提出了自己的选诗标准,也有“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的说法,同样体现出以“风骨”为首要的着眼点。按以“风骨”论文,发端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或可溯源于曹丕“文气”说),从其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的解说看来,当是指刚健有力的文章质性,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发作用,有助于克服六朝后期文坛的颓靡习气。“风骨”的这种力量又来自何方呢?曹丕“文气”说将其归源于作者个人才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孟子另有“养气”之说,以为“浩然之气”“配义与道”,则显然归属于儒家的教化。刘勰《风骨》篇里引证了曹丕的《明诗》、《时序》诸篇,还谈到建安文人发扬才性以造就“慷慨以任气”的文章风骨的实例,而又宣扬通过“思摹经典”或“熔铸经典之范”以形成风骨,可算是两家之说的综合。
  “风骨”进入唐代,开始起了变化。唐初史家为要给新王朝创立一代新风,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要以北方的“气质”来救济南方的“清绮”,这“气质”便有“风骨”的意味在。“风骨”一词中所可能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深沉的人生感慨更突出。盛唐时,标举“风骨”已成为诗家共识,如李白推重“蓬莱文章建安骨”,高适赞扬侯少府诗“风骨超常伦”,岑参称许杜华诗“骨气凌谢公”。故殷璠以“风骨”论诗,实亦风会之所趋,并非个人的独见。
  尽管如此,盛唐人谈“风骨”,仍有其时代之特色。建安文人身处“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时,虽怀有慷慨之志,而不免常带悲凉之意。唐代文人则处在大有为的时际,诗风中哀感的情味相对减少,刚健、明朗、飞扬、壮大的气象得到凸现,构成了盛唐“风骨”的主要色调。与此同时,殷璠诗学“风骨”论的特异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将“逸气”(自由放达的超世情怀)包容于“风骨”的范围之内。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盛唐诗坛的两大潮流边塞诗派和田园山水诗派,多以“风骨”归属前者而忽略后者,就因为我们的观念中惯常以“风骨”同济世、用世乃至愤世、嫉世的人生态度相联系,于是田园山水诗里所表现的隐逸出世的情趣,便落到了视野之外。实际上,“超世”也可能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坚持超世的路向也需要有生命的力度,陶渊明便是其中的典范。
  由此看来,殷璠诗学中的“风骨”是以陶渊明式的“真气”加注于建安风骨之中,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传统“风骨”的理念。在殷璠的观念里,无论是济世的信念、愤世的感慨甚或超世的情怀,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书系•意象艺术与唐诗》)
  材料二: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风骨”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已属比喻义。
  “风”,又可称为“风神”“风韵”“风概”“风华”“风节”等,它们都是指具有外在可感的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不自觉地呈现在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上的征候。“骨”
  1. 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岳英灵集》序言中,无论是对唐诗发展演变过程的认知还是选诗标准,殷璠都将“风骨”放在首位。
  B. 殷璠认为无论是边塞诗派还是山水田园诗派,只要作品中有生命的本真和力度,风骨自然也就具备。
  C. “风”本义是指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自然而然地外化为人的神色和举止行为的征候,具有个性鲜明、独标风韵的精神风貌。
  D.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与辞采表里对应、有主有从,二者完美结合才可能产生完美的艺术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综合了曹丕的“文气”说和孟子的“养气”说,对“风骨”提出了个性化的见解。
  B. 建安文人与盛唐文人作品“风骨”色调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建安与唐代的社会状况不同。
  C. “风骨”本义是内在的神情与外在韵度相统一,其比喻义是清新刚健美感特征的整体呈现。
  D. 尽管风骨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要素,但其仍然是作品内容的“神”而不是内容本身。
  3. 下列诗句,全部具有“风骨”特征的一项是(    )
  甲: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丙: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
  4. 请结合材料一,探究今天我们研究中国诗学思想中“风骨”的意义?
  5. 有人认为李白“诗酒人生”,喜好游山玩水,因而他的大多诗作缺乏“风骨”。对此你怎么看?请依据材料简要阐明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只要作品中有生命的本真和力度,风骨自然也就具备”错误,说法绝对。从原文“只要属于生命的本真,能体现生命的力度,便都有可能构成诗中风骨”可知,“自然”应该是“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因为建安与唐代的社会状况不同”错误,因果关系不成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还不慎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