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590字。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1级高二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3.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忧患意识,自然、社会、人都足以成为忧患的对象。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优生意识和忧世意识。忧生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本体的优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忧世可以理解为儒家入世思想的情感,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
在原始社会中,当先民们生命受到自然原始力量的威胁时,先民们会采取一切方法来反抗自然、征服自然,这种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抵抗就是忧生意识的体现和源起。到了《诗经》时代,人类已经能够逐渐认识到生命的世俗现实状态,人们开始忧虑生命活力是否能够舒展,生命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它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其中道家学说不同于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更多考虑的是人的生命本体。老子学说高举个体生命的旗帜,认为个体生命在世间万物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存在,各种名利得失都是外在的东西;庄子在其思想中,出于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虑,他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与方法,这也都体现了道家的忧生意识,但此时社会有关生命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命题。
直到汉末魏晋,这种忧生意识才体现得自觉而凸显。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比如,__________当个体生命置于自然山水,置于茫茫天地,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忧生意识使文人们觉悟,个体生命如此短暂与渺小,无论你是圣贤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能避免生死的自然规律。
特别指出的是,建安时期出现了很多战争诗文,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观,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文人们此时已经把目光投注于社会群体,哀叹于乱世群体性的生命遭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忧生意识中的忧世之思。所以,我们在探讨忧生意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孤立地看待它,对生命本体的忧患往往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摘编自伍娜《魏晋生命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材料二:
《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观念,道家学说关注人的生命本体,体现出忧生意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生命意识的自觉命题。
B. 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使汉末魏晋文人心中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
C.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既能激发起人生渺小与短暂的忧生意识,又能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
D.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时代,人们开始思考生命活力舒展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说明忧生意识已经发展成熟。
B. 建安时期的众多战争诗文表明,由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忧世意识促使了忧生意识的产生。
C. 儒家学说认为,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并承担起社会使命,个体生命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D. 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推动着人们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和山水意识的渐次觉醒。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三段画横线处的一项是( )
A.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其一)
D.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4. 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汉末魏晋社会环境恶劣,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由此……”错误。从原文“当时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战乱不息,士林分化,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大一统的伦理生命观受到质疑,加上自然生命观的影响,随之人的生命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文人们必然会自觉生发出忧虑生死问题、感叹人生无常的情绪”来看,选项原因表述不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上
陆柱国
天快亮的时候,部队闪开了公路,都弯到堆积着大雪的山头上宿营去了。
在山洼里、在松树下,战士们铲出一块刚刚睡得下人的干地,折些松枝插在四周的雪上,就这样打开背包睡觉。山风嗖嗖的,又尖又毒,连被子带棉衣全都吹透了。刚刚行过军,身上的汗被风一吹就像泼了一身冷水,又湿又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