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20字。

  试卷类型:A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3.04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尽管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作家们对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善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也映照出艺术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思索。
  上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机,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仅能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投向人的思想、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专注于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写作视角也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和主体性探究。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实践着他们对现实、对历史进行思考的责任。
  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为乡土文学带来了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乡土文学会萎缩,乡土题材作品也会逐渐被替代。事实上,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始直至脱贫攻坚的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时代,乡土文学所蕴藏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景观,以及它在流行文化中形成的投射都是中国乡土文学在新时代的流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大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用真实灵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如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
  在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背景下,乡土题材作为现实主义创作转向的重要表征也展现出新的趋势,书写当代农民自身的情感渴望、价值诉求和生活愿景,描述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探索流行文化样式与乡土题材创作的融合成为创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大江东去》等作品成为网文IP转化的优质样本,不仅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生的巨变,更展示了乡土文化语境中的城市发展,为中国文学关于“城与乡”的表达赋予了时代意义和历史特征。同时,乡土文学彰显出思想和故事的独特魅力,为网络文学题材的优化贡献了重要力量,也在产业意义上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摘编自王文静《乡土文学的启示和未来》)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国百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40年代之后,乡土文学作家们变成了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不再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
  B.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不仅始终关注人的解放,还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贫困的问题。
  C. 城市化进程使得乡土文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而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导致作家们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D. 《山乡巨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高,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对文学本质的人性描写和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认为城市化进程虽然给乡土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会致使其走向消亡。
  B. 《马向阳下乡记》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反映出市场和观众对乡土题材的关注。
  C. 《大江东去》等作品是网文IP转化的优质样本,说明新时代乡土文学能以流行文化的样式呈现。
  D. 丁帆认为当下的乡土世界再也不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了,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乡土性变弱了。
  3. 下列不属于鲁迅小说“乡土性”特征的一项是(   )
  A. 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B.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C.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D.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4. 如何将上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创作中?请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
  5. 校报上要开设《乡土文学》专栏,请结合两则材料,梳理不同时期乡土文学作品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再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错误。由原文“上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机,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再仅仅是”,而不是“不再是”。
  B.“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错误。由原文“事实上,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始直至脱贫攻坚的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可知, 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
  C.“而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导致作家们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错误。由原文“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可知,原文说的是“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 ,而不是“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千里
  杨若鸿  黄辛舟
  ①中秋佳节将至,家家户户盼团圆。此时,新疆军区某团中士陈琳正在海拔52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驻训。在他的记忆深处,总伴随着那一缕剪不断的月饼香。
  ②陈琳的家乡在江西吉安。孩提时,每逢中秋节,他都会与家人一起“迎龙灯”“烧瓦塔”。皓月当空时,一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边闲聊,边赏月,平淡的日子里充满幸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