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020字。

  ★2023年4月25日
  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载,有巢氏和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后期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学手艺并愿将其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玉石等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至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孙中山又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当今新语境下,“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参考网2016年第12期)
  材料二:
  扯断一根头发的力度大约为1800毫牛,手工调整片弹簧结构的触片仅为这个力道的十分之一。谁能将力道控制得如此精准?(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三班班长柯晓宾就长了这样一双手。19年来,柯晓宾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业内数一数二的技术达人,成为打造“中国高铁”国家名片的全国技术能手,用传承、创新和担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到近现代已被弱化,今天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 工匠精神无论在庙堂还是在民间都被广泛认同和尊重,并从中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C. 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和转化,都超越了其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D. 工匠精神这一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被不断地内化延伸,“精益求精”就是其延伸的明证。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柯晓宾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成为技术达人,她用传承、创新和担当完美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B. 继电器机器调整优于人工,调整接点间隙的误差可以控制在0.05~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可以控制在200毫牛左右。
  C. 创新理念,加上骨子里的一股韧劲,成就了柯晓宾在继电器方面的一次次成功,攻克29项生产难题,也让她捧得了国家大奖。
  D. 柯晓宾是实干家,也是有心人,她希望成为调整线上的“匠心玫瑰”,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双手编制自己的工匠梦想。
  3. 依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匠人的世界虽小,可能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却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B. 坚守工匠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过于神化工匠技艺,不能将匠人推上神坛,甚至顶礼膜拜。
  C. 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必须坚守工匠精神。
  D.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对工匠来说绝不是易事,因此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完整内涵。
  4. 材料一、材料三论述“工匠精神”,但各有侧重,请根据其论证方法及内容,对此简要概括分析。
  5. 通过对材料二的阅读,请简要概括人物通讯与一般记叙性文体的差别主要有哪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至近现代已被弱化”错误。从原文“‘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来看,选项中“至近现代已被弱化”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C.“转化”错误。根据“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孙中山又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其中不包含对工匠精神进行“转化”的说法。
  D.“‘精益求精’就是其延伸的明证”错误。“精益求精”是内涵,而非延伸。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冲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