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320字。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本试卷共四大题  满分 150 分    2023.1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部分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   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   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   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   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   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   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入有密切关系。 
  D.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   这五个地方。
  B. 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 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 “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 文中哪些证据可以推翻“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 分)
  5. 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部分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②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佼天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