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5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课文说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篇第六章。“不忍人”是不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
首先,孟子先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如果当下的治国者也能像先王一样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同样能达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效果。接着,孟子举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他选取一个极端情况,以探究本能反应背后的心理动机,并用排除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孺子将要掉进井中时,观者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惊骇、怜悯的感情,这不是因为要借此结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里博取名誉,更不是讨厌孩子落井时发出的声音,是人的天性如此啊!至此,可以看作选文的第一层,指出人的天性善良。执政者也是人,如果他们推广善心,则天下大治。
从“由是观之”开始,孟子进一步推演他的思想。既然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是天生的,那么“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美好天性,也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这些就不能称为人。这些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质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端),从而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提供了心理基础,这也是对孔子以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为了坐实这一论点,孟子用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一比喻的妙处在于,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便于读者理解后者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以“四体”喻“四端",也能为后文论述张本。“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这里的“贼”是“伤害”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四端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功成名就
金就砺则利
B.天下恶乎定
非恶其声而然也
C.仁之端也
仁,人之安宅也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3.下列各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