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4000字。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吗?
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约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甚么世界,还有甚么人生呢?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甚么道德。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甚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而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略举如下: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社会是个人的总寿命,社会解散,个人死后便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所以社会的组织和秩序,是应该尊重的……
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材料二:
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功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家认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它不过是“真如”为“无明”所迷而产生的幻象。
B. 人生境界高低不同,一般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易达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
C. 社会安定的时代往往具备了稳固的发展目标,因而人们不会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D. 社会震荡中会产生许多基本上完全不同的潮流,这些潮流触发诸多不同的人生方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翟与杨朱的主张都有“人本”倾向,不同之处在于墨翟“利他”而杨朱“贵己”。
B. 影响人生境界不同的关键因素是对于人生的了解,即认识的互异决定了境界的不同。
C. 人生的奋斗目标依托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奋斗之路也随着改变。
D. 奥伊肯对“纠纷与人生关系”的主张同荀子《劝学》中“用心一也”的观点相一致。
3. 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持材料一相应哲学家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B.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
C.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逍遥游》)
D.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冯友兰先生归纳了人生的四个境界,其中“进一层的理解”“更高深的理解”和“最彻底的了解”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般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就可以轻易达到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错误。依据材料二“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理解”可知,功利境界需要进一层的理解,而非选项的“不需要经过多少努力”。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安娜坐的那节车厢,在铁轨接合处有规律地震荡着,轰隆轰隆地开过月台,开过一堵砖墙、一座信号房、还开过一些别的车辆。安娜忘记了她的旅伴们;随着车厢的轻微颤动摇晃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安娜又开始沉思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