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20字。
《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文总结
这篇通讯来自记者沈英甲对袁隆平的采访。题目语出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交代了文章写作内容。菽(shū),豆类的总称。
第一部分小标题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开头作者以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不禁产生的瞬间错觉,写出了袁隆平给人的有着巨大反差的两个印象:杰出的科学家与地道的湖南农民,从而引出了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这个疑问生发了对答案的追寻,作者借助这部分的小标题,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总领,追述了当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并进行繁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
这一部分,不仅写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起始阶段的欣喜、期待、失望、思索及发现,而且以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及当年曾普遍发生的饥谨等作为社会背景,写了青年袁隆平作为科学工作者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表现了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在结构上,以袁隆平的发现“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等议论引起下文,强调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也提示了科研探索过程的艰难。
第二部分以“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为小标题,主要写的是袁隆平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的难题所表现出的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突出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稻菽(shū)颁发(bān ) 饥馑 (jǐn)
B.山麓(lù) 掖着(yē) 雄蕊(ruǐ)
C.田埂(gěng)分蘖(niè) 屏气(píng)
D.籼稻(xiān)瞩目 (zhǔ ) 成穗(s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签署 偏僻 越雷池 落慌而去
B.详尽 挑战 咪起眼 义无反顾
C.指责 风险 金灿灿 无与论比
D.蕴藏 威胁 有机肥 丰衣足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谨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B.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鹤立鸡群:这里指一株水稻在稻田中很显眼很突出。
C.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