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10字。

  《石钟山记》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内容理解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但就写作宗旨而言,文章不只是为了记游,重点是通过登临山水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的原因,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文章开头先介绍了历史上流行的说法:一是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发出“洪钟”之声;一是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发出或重浊或清越的声音。作者对这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然后记述自己有机会亲到实地游览,得以考察实情。
  作者主要是从声音的角度来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描写绝壁之下的森然恐怖,与下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的议论形成呼应。
  苏轼先听到“噌吰如钟鼓不绝”的声响,发现是由于波浪进入罅缝而发出的;又见港口附近大石头中空而多窍,发现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窾坎镗鞳之声”。接着从史书记载中找到依据,认为前者就像“周景王之无射也”,后者如同“魏庄子之歌钟也”,从而得出“石钟山”以钟命名的原因。
  作者通过夜里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说理性质的游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说明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第1段交代了文献记载中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第2段记叙了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大石当中流  当:处在
  B. 下临深潭   临:靠近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向:刚才的
  D. 汝识之乎  识:认识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是这么说的,但人们常常怀疑它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