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580字。
安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相应区域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并粘贴条形码。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使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这种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审美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开放的社会,审美本应是多元的,但纵容病态审美泛滥,势必影响到关系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培育。
B.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审美代宗教”的主张。
C.“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D.审美教育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终极目标还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3.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艺术家阎肃认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B.毛泽东曾热情褒扬:“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C.当下社会渐渐刮起“阴柔之风”,“五四”时期的文化却青春气息勃发,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一代不如一代!”
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材料二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4分)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6分)
哨兵北舞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与繁华,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以为,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是他灿烂人生的开始,两年后,他将回到“北舞”,开启他辉煌的人生。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换乘面包车,辗转到一个像屯子一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