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950字。
2022级高二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具备创新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徽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