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30字。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存在于世,同时涉及“用”的问题。按庄子之见,广义之“用”可以区分为两类:对他物之“用”与对自身之“用”。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庄子以大树为例,对此作了阐释。被作为社神的大树(栎社),其大可供数千头牛遮阴,树干之围超过百尺,高数十丈,然而,大匠(匠石)却看也不看一眼。为什么?因为其材质不行,以此造船,则船沉;以此制器,则器毁。然而,正由于它无用于制器,因而可以免于被砍伐,获得长寿。在此,大树无用于人,却有用于己。
  “用”具有价值的意义,有用意味着有价值。从哲学的层面看,对他人或他物之用,属于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用),对自己之用,则表现为内在的价值。就大树而言,能被制器,是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自身生命长久,则是其内在价值。对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的肯定,同时表现为对事物内在价值的确认。庄子以树喻人,将无用于他人和社会,视为达到人的内在价值的前提,无疑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对内在价值的肯定,则无疑又从实质的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切。
  前面主要借匠石对大树的评价,阐发相关看法。以此为背景,庄子继续以寓言的形式,借树喻人,对人生之用作了进一步考察。按大树之见,树若为果树,则一旦果实成熟,就会遭到各种形式的采摘,由此伤及枝干,最后甚至夭折,这是其“有用”带来的后果。一般事物也无不如此。为避免此类归宿,大树久求无用,历尽劫难,九死一生,终于达到了这一目的(对他人的“无用”),但后者恰好又成就了自己的“大用”。大匠曾轻蔑地称栎社为“散木”,栎社则以大匠为几死之“散人”,并反唇相讥。
  如庄子所言,栎社的自保方式,确实与众不同。这里涉及人的存在与外在名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名利对人而言是身外之物,它们不仅无助于维护人的生命存在,而且常常会对人的生存产生消极影响。由此,以超越名利的方式维护人的生命存在,便构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无用”为“大用”的背后,是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肯定。“用”同时呈现为广义的价值或“利”,在庄子看来,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唯有能够维护个体生存的,才是内在价值或内在之利。通过“求无所可用”而使自身生存于世,意味着超越外在之利而实现内在之利。如前所述,这一看法固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肯定,但同时却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创造性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依照“无用”与“大用”的以上逻辑,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均属外在之用,对人的存在也相应地主要呈现负面的意义。对“用”与“无用”关系的如上看法,无疑包含消极的一面。
  (摘编自杨国荣《世间之“在”——(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材料二: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事物,会使事物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说,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作用,但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多少、利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在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同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功用和作用有关,同人类使用事物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用”的问题,都围绕某种事物谈论了“有用”“无用”,探究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B.材料一指出,庄子认为外在的无价值是实现内在价值的前提,作者重点批评了庄子这种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C.庄子认为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而惠施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且与庄子发生了争论。
  D.材料二认为,虽然人们走路时所用的只是一脚之地,但却不能将其以外的地方挖掉,因为对自己无用的对他人却有大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这种“大用”使自身得到保全。
  B.庄子认为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外在之利必然有损于内在之利。
  C.庄子从外在、内在的角度解读“利”,有助于读者理解有用与无用。
  D.庄子认为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说法,可见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无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先介绍用的种类、用的价值,接着介绍庄子对人生之用的进一步考察。
  B.材料二先论证是否有用取决于人是否会用,接着论证无用之用,思路清晰。
  C.材料一在阐释庄子的观点.揭示其内蕴时,并非一味赞成,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
  D.两则材料都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使人们对庄子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有句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肯定“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
  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