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40字。

  2023-2024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已的班级、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式盘问”使返乡年轻一代年前有恐归中的纠结,年后有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
  B.城镇化的过程,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文化有可能会逐渐消逝。
  C.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表现为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D.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而城镇化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两副对联可以看出,面对亲朋长辈的盘问,年轻人采用了虚与委蛇的回答,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畏惧提问内容所带来的压力。
  B.“文化的十字路口”指的是:一方面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的消逝;一方面是保留乡村文化,乡村还能成为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C.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加强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能够一定程度减小这种落差。
  D.城镇化过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是保留乡村“文化根基”的有效措施。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是一项是(3分)(    )
  A.某地建造大型电子商务园,将两村合并,整合土地,标准化统一布局。
  B.某地重引导村民保护古村村貌,村民修整翻新老屋,房屋与周围古屋融为一体。
  C.某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拆迁,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某地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材料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4分)
  5.阅读整篇材料,分条概括“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