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60字。

  《插秧歌》《芣苢》同步练习小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这种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了解律诗知识,本题是七律,作品内容是“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然后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首先找韵脚,根据律诗偶句押韵首句可入韵的原则,至少找到四句,最多五句,从“衷”“同”“风”可知,这首律诗押ong或eng韵,这就确定第一、三处应填写“小字云笺记岁丰”“寒霜不减一旗红”;
  其次,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题干已经给出颈联的下一句,根据对仗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找出上一句,“政出和谐方大同”应与剩下两句中的“心多自信得宽广”对仗,名词“政”对名词“心”,动词“出”对应“多”(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和谐”对“自信”,“大同”对“宽广”,“方”对“得”,那么剩下的“快意常如秋月满”自然放在第二处,再依据对仗的原则,“快意”对“寒霜”,“常如”对“不减”,“秋月”对“一旗”,“满”对“红”,那么“寒霜不减一旗红”放在第三处,剩下的“小字云笺记岁丰”自然放在第一处;
  也可运用排除法,首联和颔联的第二句可能是③或④,排除A、B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排除C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
  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薄言:随便说,轻言。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4.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
  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
  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评卷人 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