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10字。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姚鼐(yáo nài)(1732—1815),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槐、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槐并称“桐城派三祖”。他的文章从方苞、刘大槐、归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偏于“阴柔”之美。著有《惜抱轩全集》38卷。
2、古代纪年、纪日方法
(1)纪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采用年号纪年法:皇帝年号加具体时间用来纪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干支表示具体哪一年。
(2)纪日:“是月丁未”“戊申晦”采用干支纪日法;“七月既望”采用特殊名称纪日(“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月末)
3、阴与阳
山南水北曰“阳”,山北水南曰“阴”。“泰山之阳”是泰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水背面。
二、文章内容和层次
1、内容简括: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从北京返乡途中经过泰安,顺道前往泰山游览,随后写下《登泰山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全文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2、文章层次
第1段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描写对象一句一换,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富有层次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第2段写登泰山经过,突出泰山高峻,并描绘泰山夕照图。“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游览时令是在冬季,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下列语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界限
C.越中岭,复循西谷 循:顺着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阴,济水东流
当其南北分者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唐显庆以来
C.越长城之限
古谓之天门溪水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而雪与人膝齐
3.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可用兼称,先说官职,再说姓名、字号等。如“知府朱孝纯子颖”即如此。
B.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则与之相反。“泰山之阳”的“阳”即指泰山的北面。
C.我国古代有用帝王年号纪年的传统,“乾隆三十九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