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370字。

  2023北京初三9月月考
  语   文
  2023.9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姓名、班级、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中秋将至,班级准备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共话中秋”专栏,你参与了文稿的编审工作。
  第一部分探中秋源流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秋社”与“秋祭”。早在周朝时期,中国古人就有在秋季祭拜月亮的习俗。《周礼》中就记载了秋社祭祀活动,当时以猪、牛、羊来祭sì月神,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中秋节至汉代开始普及,到了唐代,中秋节被确立为国家正式法定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形成的历史yuán远流长,这与中华民族的崇月文化传统和农业生产节奏密切相关。古代农民崇拜月亮,是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节奏,而农业生产的成果与农民的生活休戚相关。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收时节,五谷丰登,农民见证了月神的恩赐,自然要举行祭月活动以示感激。在中国的某些农耕地区,中秋节被看作传统节日的冠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祭sì         祈求_         yuán远流长       冠冕_        
  2.查《现代汉语词典》,“戚”的主要义项有:①亲戚;②姓;③忧愁、悲哀;④古代像斧的兵器。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休戚相关”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               (2分)
  第二部分汇中秋风俗
  中秋节形成后,逐渐发展出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有赏月、团圆以及吃月饼。赏月是中秋节最传统的活动。中秋之夜,人们聚首高楼,观赏秋月,寻找传说中嫦娘的踪影,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高明月”之景,见证了中华民族崇月崇圆的文化情结。
  团圆是中秋节的核心内涵。中秋佳节,不仅月圆人团圆,更是家族团圆的重要时刻。这一天,不论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工作繁忙的都市人,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品尝月饼,观赏明月,共享天伦之乐。中秋佳节,吃团圆饭已经成为这个节日的标志性习俗。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和必备佳肴。船形、兔形、元宝形【甲】花样各异的月饼,造型美观【乙】味道香甜,深受人们喜爱。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时,各地月饼市场生意红火,人们选购月饼,就是为了给家人团聚时的欢乐氛围增添一份温馨和仪式感。月饼的美味与中
  秋诗意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个民族节日的独特魅力。
  3.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省略号 【乙】顿号   B、【甲】顿号    【乙】顿号
  C. 【甲】顿号【乙】逗号   D. 【甲】省略号【乙】逗号
  4.今年中秋与国庆两节相逢,有同学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喜悦,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上联:    ①    ,团圆月饼铁观音,千家欢度
  下联:国庆放歌,嘹亮歌声铜笛管,    ②  
  A.①中秋赏月 ②万里高扬  B.①中秋念远②万里高扬
  C.①中秋赏月 ②万户喜迎  D.①中秋念远②万户喜迎
  5.初三(1)班同学要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成书法作品,寄给已经回河南老家上学的小明,下列关于书法作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为行书作品,潇洒飘逸,表现了对同学的思念含蓄委婉。
  B、【甲】为草书作品,狂放恣意,表现了同学间的友谊绵长。
  C.【乙】为楷书作品,端庄清秀,表现了对同学的真挚情感。
  D.【乙】为隶书作品,古朴典雅,表现了同学间恒久质朴的情意。
  【甲】            【乙】
  第三部分品中秋佳作
  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是游子归乡、全家欢聚、团圆美满的好日子。年年中秋,岁岁月明。天上人间,共此良辰。中秋已然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让人心驰神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典籍当中,中秋诗词不可或缺。
  一轮圆月之下,我们欣赏过___笔下“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