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860字。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观念中对于贫困的定义常以经济收入作为单一衡量标准,其本质是一种绝对贫困、生存贫困的界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不少学者在关于贫困的探讨中引入了“发展”视角,如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能力贫困观和权利贫困观,以“可行能力”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对贫困进行了新的解读与测量。贫困概念从“收入”向“能力”的认知界定转向,也促使扶贫实践研究经历了从“扶物”到“扶志”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不少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扶贫实践中贫困者的贫困心理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很多时候收入的增加却难以消除贫困者的贫困“主观体验”,也无法消除他们根植于深层的社会剥夺感,甚至有时会使情况愈加恶化,使贫困人产生社会排斥情绪,重新陷入物质贫困的泥沼。……这实际上已涉及了贫困心理困境的议题。为此,要想真正唤起贫困者的脱贫斗志、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不能仅仅以政策制定者的视角进行设计,也要了解和解决贫困者长期存在的心理阻碍。
从影响因素角度将贫困心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个体性心理困境、社群性心理困境和制度性心理困境。个体性心理贫困强调个人家庭际遇和个性品质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负面心态,如子女缺位导致的悲观心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依赖救助的懒汉心理等。社群性心理困境表现为群体影响下的贫困心理问题。在现实中,贫困现象往往集中、连片地发生,长期的贫困生活形成了一种“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成长的人的基本特点和性格,因循守旧、观念陈腐、缺乏脱贫的激情与活力。而随着扶贫政策和资源的注入,因救助分配等问题,这种小群体内部还会出现攀比、反抗、不满等失衡心理。制度性心理困境是由于扶贫政策的设计者、实际执行者和接收端的受助者三者之间存在着身份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制度设计不可避免的局限,执行中存在“一刀切”和“全覆盖”等现象,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贫困者的心理困境问题,如失衡心态、懒汉心理、遗弃心理等。
时下的脱贫攻坚进程中,相较于收入贫困诸问题,贫困者所展现的贫困心理问题之隐匿性、复杂性和顽固性等特征更为显著。因此,对于贫困者贫困心理问题的治理也需要多管齐下,进行全面改善。首先,助力个体心理增能。在通过文化教育、技能培训“赋予”贫困者技术能力之外,还要激发贫困者主动发展、适应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其次,促进社会资本增值。开展集体产业项目,促进乡村整体而全面的发展,使贫困者个体参与到社群和乡村发展的整体图景中去。再次,破除“穷根”文化。加强乡风民俗、文化教育、法律观念等精神方面的正确引导,塑贫困者崇尚劳动、奋发图强、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念。最后,打破制度壁垒。扶贫工作要注重国家政策的宣传。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真正做到“脱贫攻坚不落下一户一人”。
总之,“扶贫同扶志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贫困者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取得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军《脱贫攻坚的“扶志”转向——兼论贫者心理困境及其改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观念常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是否贫困的单一标准,当下这种观念逐渐发生转变。
B. 近年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贫困心理问题,并力求了解和改善贫困者的贫困心理困境。
C. 贫困者贫困心理问题的隐匿性、复杂性和顽固性等特征对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
D. “扶志”是要唤起贫困者的脱贫斗志、激发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与“扶贫”相辅相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论述了贫困 传统定义及其认知转向,引出后文关于贫困心理的论述。
B. 文章例举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论证了扶贫实践研究从“扶物”到“扶志”的转变。
C. 文章基于影响因素,从个体、群体、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划分了贫困心理的三种类型。
D. 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最后一段总括全文,点明“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核心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脱贫户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改善,脱贫户可能会再次陷入物质贫困。
B. 政府“一刀切”和“全覆盖”式的扶贫制度,导致贫困者产生了攀比心理和懒汉心理。
C. 帮扶人员对贫困者的心理干预关键在于帮助贫困者及时解决所有贫困心理困难。
D. 解决贫困心理问题需要从贫困者自身和外部多管齐下,内外合力才能真脱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近年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贫困心理问题……”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不少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扶贫实践中的贫困心理问题”,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石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强度和超轻薄等特性,在电子、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催化、储能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摘编自《2021年我国石墨烯行业运营现状--基于波特五力模型视角》)
材料二:
2014年以来,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美、欧、日、韩等地区密集发布政策,扶持石墨烯功能器件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约为77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约31.11%。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