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610字。
高一(上)第六单元 知识概览
一、 知识网络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分三个阶段。其大体结构见下表:
先 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 《论语》:简短的语录体散文。《老子》:道家经典著作。
《墨子》:对话中杂有议论,初具议
秦 论文的规模。
诸 《孟子》:对话体论辩文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子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 《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散
《荀子》 体制宏大,逻辑性强
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 《韩非子》
本单元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所编纂。全书皆为语录体,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言一事各自起讫,不相连属。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7篇,每篇分上、下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他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墨子》为墨家著作,今存53篇,其中有墨翟自作的,有弟子及墨家学派的人所记的墨子学说及言论。其文字质朴无华,不尚文采,但说理的逻辑性很强,很好地体现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典籍,分别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李耳、庄周及他们的门人后学所著。前者81章。主要体现“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思想;后者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大多表现“顺应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
《荀子》是儒家的重要著作,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其弟子所作,现存32篇,涉及哲学、逻辑、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内容,有的体现人定胜天物思想,有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有的主张发展经济与礼治法治相结合。
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孟子以“战喻”解答梁惠王的质疑;荀子以灵活多变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方法;而庄子则以寓言故事为喻来说明道理。因此,比喻论证是本单元学习和训练写作的重点。
本单元需掌握的基础知识:1、通假字(含异体字)共14个。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3个。
鼓瑟希,铿尔(“希”同“稀”)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 唯赤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5个。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无失其时(“无”通“毋”)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劝学》中有4个。
輮以为轮(“輮”通“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秋水》中有2个。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生字注音。
曾皙 (xī) 哂(shěn) 饥馑(jǐn) 侍坐(shì) 俟君子(sì)
铿尔(kēng)比及(bì)沂(yí) 章甫(fǔ) 冠者(guàn)
舞雩(yú)撰(zhuàn) 喟然(kuì)
弃甲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之畜(túnzhìxù)
庠序(xiáng) 孝悌(tì) 饿莩(pi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