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900字,答案扫描。

  厦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11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
  3.练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莲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摘编自《东方评论》)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喜看稻赦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5.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莱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儿,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当兵。他一个人不愿守着空空的房子,就在菜园里搭了个铺子。竖起四根高高的木柱,上端扎了个草铺。上下要踏木梯,他管这叫“草楼铺”。老亮头听到木梯吱嘎吱嘎响,就知道小疤来了。
  小疤上了草楼铺,故意向着冒烟的地方,将鼻子蹙起来吸一下。老亮头的烟锅一明一暗,映出一张黑勐黝的脸。他老也不说话,只望着天边那几颗星星。小疤问:“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