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31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考试试卷
(学科:初三语文 时间:120分钟)
(全卷共7页,22小题;满分150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参加“弘扬中华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筑梦民族未来”语文主题学习之旅。
请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文化??积淀
【活动一】记古典句,感历史文化内涵(19分)
(一)
1. 古诗文默写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它发展的根脉,文人墨客驻留此地,还会赋予其更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1)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小住京华,借用白居易诗,道尽知音难寻的愁苦心情;“伤心秦汉经行处,(2)__________。”张养浩经过潼关回顾历史,发思古之幽情;“(3)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密州出猎时喊出为国御敌立功的豪情;(4)“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在北固楼上,借歌颂孙权的胆识气魄而发愤图强;“(5)__________,(6)__________。”躬耕南阳,诸葛亮表露出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7)__________,(8)__________。”零丁洋畔,文天祥满腔悲愤,留下坚贞不屈光耀史册的民族气节;宋濂退休后到应天府朝见皇帝,以自身经历勉励同乡后学马生,陈说自己发奋苦学,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无羡慕的原因是:“(9)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左传》刻画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10)__________,故克之”揭示善抓战机是那场发生在长勺的战役取胜的原因之一……。古代文人留下醉人的笔墨穿透时空,历久弥新,令我们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地徘徊不已……
【答案】 ①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②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③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④ 年少万兜鍪 ⑤ 苟全性命于乱世 ⑥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⑦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⑧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⑨ 以中有足乐者 ⑩ 彼竭我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莽、觅、阙、挽、兜、鍪、苟、侯、汗、竭、盈”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
2. 通过经典古诗文,带领我们游历了历史文化名地。追随着它们迷人的文字[甲](A领悟 B领略)了磅礡的江河奔涌,翩然的鸟儿飞舞,灿烂的烟霞弥漫。那一个城、一座山、那一片水、那一棵树,始终牵动着我们的情思。捧卷细读,有时湿了眼①眶(A. kuàng B. kuāng),有时笑笑靥如花,有时兴奋,有时怅②wǎng()这就是经典诗文的魅力呀!
眼下,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杜牧的那首《清明》一诗千古绝唱,经典古诗文让清明这个节日变得深邃悠远,美丽空灵。尤其是“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乙](A戳中 B说明)了无数人的痛点。
(1)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②处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眶_____(A. kuàng B. kuāng)②怅wǎng( )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 ② 惘
(2) ① B ② A
(3)经典古诗文,带领我们游历了历史文化名地。(通过经典诗文,我们游历了历史文化名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眶——kuàng。眼眶: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
wǎng——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神。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领悟:对事物有所了解和认识。
B.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
句中用来描写感受到了江河奔涌的磅礴气势,应选用“领略”;
故选B。
A.戳中:指的是击中,或者说打中的意思,表示很准确的打击到了某个点。
B.说明:解释明白。
句中用来描写诗句准确地触及到了人们的痛点,应使用“戳中”;
故选A。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成分残缺:“通过……带领……”缺主语,可删掉“通过”或“带领”。
3. 文中空白划线处句子语序混乱依次填入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 象征
④人们期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②④⑥③①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⑥③④①②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纵观语段,结合前文语境“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可知,语段谈的是清明插柳条的原因。承接上文⑥“由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