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00字。肥西二中2023春学期八年级三月考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2分)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8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诗经•秦风•蒹葭》)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5)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使本来去武汉探望多年未见的好友计划搁浅,但隔离不隔爱,这只会让我们倍加珍视友情,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所形容的那样。(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6)《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
的句子是:     ,     。
2.  《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三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6分)
经典与观点
经典 观点
《尚书》 ①______________
《汉书》 ②______________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③______________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
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如少用纸、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做起来也不是太难,难的是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
右面是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公益宣传海报之一,旨在倡导低碳生活。

【材料三】
我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推动着一次巨大的变革。
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全面融入决策、执行各方面,全面融入法律、政策各领域,全面融入生产、消费各环节,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价值观念进步、文明境界升华。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理念,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基本抓手,通过环保督政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通过严格监管强化行业企业的治理义务,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日常生活与绿色环保水乳交融。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B.低碳生活虽事小易行,但正确观念的牢固树立却不容易。
C.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D.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
(2)设计者要在【材料二】公益宣传海报的横线处插入一则宣传标语,请你拟写一则供选用。要求:①符合图旨: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宽对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一】【材料三】说说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变革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2分)
听雨
季羡林①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甲】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岛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乙】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调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