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430字。
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开学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一个多世纪之后再来重新评价新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非评价其自身的是非得失,而是如何评价历史和构想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面临鲁迅在20世纪初所言的“进向‘大时代’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鲁迅的方向与百年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属性问题?这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要回答鲁迅对于“大时代”的分析与中国百年新文学传统的关系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理解“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内涵。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是一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不仅是要完成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也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变革。前者表现为“政治救亡”,后者表现为“思想启蒙”。二者不是对立取舍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思想启蒙是政治救亡的逻辑起点,政治救亡是思想启蒙的实践结果。鲁迅作为新文化、新文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最好地诠释了“五四”的时代精神。“五四”时代是一个青春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时代。“五四”百年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特有的“五四文化”。“五四文化”是以“五四”新文化精神为中心逐渐放大的一串历史波纹,是在挑战、应对、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从这一逻辑出发,选择鲁迅作为“五四文化”的表征和样本是最为贴切的。
“五四文化”不单单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当下性概念,体现出百年来人们对于“五四”价值的阐释。落实到鲁迅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关系上,那可能就是“鲁迅与21世纪中国”“鲁迅与21世纪世界”的思想文化关系问题。因为任何历史研究都要追求当下意义,不具当代意义或者回避当代意义的历史研究都是一种“博物馆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思想、鲁迅性格、鲁迅文学及其阐释也就要看作是当下文化转化建构的精神资源,要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形态——“鲁迅文化”。“鲁迅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从文化价值取向到文化批评实践,从“非人”历史批判到“立人”理想诉求,是现代文化的完整结构。像“五四文化”一样,“鲁迅文化”也在内容和逻辑上具有历史性和当下性共存的特点。历史上鲁迅思想的构成与当下性鲁迅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鲁迅文化”谱系。“鲁迅文化”谱系的具体内涵包括鲁迅的精神思想、性格特征、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实践过程、文化人格构成、文化传播影响等方面。这是一种思想形态,也是一个实践过程。
在确认“鲁迅文化”的构成与价值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鲁迅文化”及“五四”新文化的传统文化属性问题。在长期的学术史评价中,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的价值一直处于一种被广泛质疑乃至否定的境遇之中,认为其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中断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要接续传统必须纠正和批判这种激进主义文化价值观。如果从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发展观出发,这种思考无疑具有形式的合逻辑性。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鲁迅及“五四”新文化所批判的不是整个传统文化,而是“非人”的封建礼教;第二,“鲁迅文化”及“五四”新文化百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十分值得珍视的部分。它已经不是传统中的异己成分而是传统中的新生动力。因此,“鲁迅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也有当下的意义。
鲁迅的思想是超越的,“鲁迅文化”从一种文化“异类”成为一种文化新传统,已经进入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中的现代谱系。鲁迅的思考提升了民族思想的质量,也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容量,推动了社会时代思想的进步。这应该成为我们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内涵最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张福贵《“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20世纪初时就曾预言新世纪中国会进向“大时代”。
B. “五四文化”的核心是“五四精神”,所以鲁迅作为“五四文化”的样本是最为贴切的。
C. 随着时代发展,“五四文化”这一概念的当下内涵已逐渐取代其原始的文化内涵。
D. 鲁迅的作品及思想是“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当下文化建构的精神资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提出论题,这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B. 文章第二段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内涵进行阐释时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
C. 作者提出“博物馆文化”,旨在阐明对“五四文化”研究须追求当下意义。
D. 文章结尾段重点论证了“鲁迅文化”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鲁迅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研究者不能局限于其历史性特点。
B. “五四文化”与“鲁迅文化”都具有历史与当下共存的特点,两个概念内涵一致。
C. 学术界长期以来对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的价值表示质疑,作者对此并没有完全否定。
D. “鲁迅文化”现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代学者不应对其持排斥态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鲁迅……就曾预言……”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与当年鲁迅所说的“进向‘大时代’的时代”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鲁迅并未对今天我们的时代作出预言。此项属于曲解文意。
B.偷换概念,原文说“‘五四文化是以‘五四’新文化精神为中心逐渐放大的一串历史波纹”,即“五四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五四”新文化精神,选项偷换为“五四精神";因果关系也不恰当。
C.“当下内涵已逐渐取代其原始的文化内涵”错,文章说“‘五四文化'不单单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当下性概念”,意味着这一概念既有历史性内涵,也有当下性内涵,二者并存,选项违背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供销社回归”成为热点话题。《民生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供销总社监事会专家监事孔祥智。
记者:对于基层供销社的恢复重建,有些人担心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您怎么看?
孔祥智:乡镇的供销社都是企业,并不是行政机构。重启供销社并不是要恢复计划经济,而是让供销社发挥网点多的优势,提升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功能,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乡镇供销社重建后,会对农村现有的超市、商店等造成冲击吗?
孔祥智:只是公平竞争,对农民来说,供销社是增加服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