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4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①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②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 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
  A. 《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 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 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 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 理解。
  5. 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错误。原文“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大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