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410字。
福建省福州市四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
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
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
材料二: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
1. 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 《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 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 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
C. 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 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 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 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D. 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