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930字。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叶”属于风和晴空,而不属于雨和阴天,因此“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B. “落木千山天远大”的“落木”去掉了“叶”字包含的所有绵密之意,更给人一种空阔之感。
  C. 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及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运用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
  D. 由于诗人对于同一个物象可以融入不同的情感,所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多个意趣不同的意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诗句来阐述意象,但是二者所论述的重点各不相同。
  B. 文章以“梅”为示例,意在论述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C. 一些概念相同或相近的物象,在诗歌呈现时,其艺术形象却可能相去甚远。
  D. 诗人构成意象时,为了使情感表达更鲜明,多使用夸张、联想的手法直抒胸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人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B.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C. 朱光潜认为“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无生活)不能有诗。”
  D.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下列诗句中“雨”的意象构成方法及其意蕴。
  (1)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唐】杜甫《白帝》
  (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
  5. 我们常说:“意象是解读古诗的一把钥匙。”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木叶’属于风和晴空,而不属于雨和阴天,因此‘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错误。强拉因果。依据原文“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原因是“木”这一意象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 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严厉地)混账!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  萍(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  凤(向母亲痛苦地)哦,妈!
  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