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40字。

  巩义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曾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且孔子在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孔子认为“知天命”是成为君子的关键。
  人在天之下,便有了天规定人的命,规定人的生死,这就是天命的必然性。它是一种人无法预料与控制的,甚至对于人生在世具有决定性的终结的力量。
  但是天命对于人来说不仅有它的必然性,而且还有可能性。对于人来说天命也是所显示出来的“有目的的力量”(冯友兰),这种力量显示出人在天命之内所有的可能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说:“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这里的“应该做的事”,便是人知道了天命的可能性,而人认识到自己可以去做这种可能性,使其可以“立”于命。也是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成人之道。这种“立”于命的力量,不是命的附属品,而是与天共同生成的人的天命的实现。在此要避免天命与命定之事的区分,命定之事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常常在民间流传,其结果有无法改变性与消极的思考。而“天命”则不同于此,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力量,发现了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那么人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天命”,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天命”中实现自己,获得快乐呢?
  知就是知道,知道“天命”的人,首先是一个“知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说智慧的人不疑惑,因为他懂得了人之为人的道理。仁爱的人不忧虑,因为他做到了“忠恕”,有着“尽己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质。勇敢的人不畏惧,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天命”,行必行之事,做符合“天命”的事情。而“知者”必定是一个有着“至德”的人,他除了拥有智慧,还必须同时兼具仁爱和勇敢,这样的人被孔子称为“君子”。
  君子知天命亦需明道。孔子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知道天命的君子对待天命是敬畏的。对待大人,是保持谨慎的。对待圣人之言则保持警醒与反思。除此,君子知天命还需在社会中保持自身。君子在知天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求仁,求真,从而能在自己的天命中,在知、言、行中获得不断前进的力量。而小人却是相反的方向。因而“知天命”需要知道世间重要之事,时时保持反省。
  另外,“天命”须是可知的。天命就是人在世间的命运,它不是鬼神所规定,也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帝所要求,它只存在于人的世界中。人可以“立”于世界之中的“知天命”就是人在时空中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孔子说自己成为这样一个“知天命”的人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了自己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的“有目的的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对于人自身无法抛弃的力量,唯有此,人才可以立于命,从而完成人作为人自身的使命。
  (摘选自熊攀、向卫《孔子“知天命”思想论析》)
  材料二
  李泽厚在对“知天命”的体认上超越古人,是最值得赞赏的。他说:“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李泽厚的贡献在于使人们回过头来看自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天命”是一个人不断学习、成长,不断求仁、求真的过程,从“知天命”到“立于命”,完成人作为人自身的使命。
  B. 在天命面前,人无法预料与控制自己的生死,这体现了天命的必然性,具有宿命意识,有消极倾向。
  C. 冯友兰所说的“有目的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要求我们尽全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从而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
  D. “知天命”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但“天命”并非人人可知,只有集智慧、仁爱、勇敢于一身的君子,才可以知道天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天命具有必然性,不同的是,李泽厚认为人在天命面前具有有限性;而在天命的可能性上两者是一致的。
  B. 对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的敬畏,使君子在知天命的过程中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保持自身。
  C. 李泽厚认为“知天命”是对自己一生的理解和认同,并且他认为这种自我认知是学习者进取的标志。
  D. 对于“知天命”的理解,王船山与李泽厚都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且反对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李泽厚天命论的一项是(   )
  A.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 天下事舍我其谁
  C.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D.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
  5. 根据两则材料,说一说作为青少年 我们如何能做到不“前景茫茫”,不再有“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具有宿命意识,有消极倾向”错,根据原文“命定之事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常常在民间流传,其结果有无法改变性与消极的思考。而‘天命’则不同于此,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力量,发现了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天命不同于“命定之事”,天命的必然性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