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140字。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 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 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 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B. 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 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 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C. 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 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4. 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错。材料一第一段“不管是……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可看出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是一种现象,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
  B.“融媒体……实现了诗歌经典化”错。材料一第二段“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看出融媒体只是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错。材料二第三段“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