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390字。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