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800字。

  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无可避免地置身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两大传统的阴影”之中。在看待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和态度:一种观点认为新诗对古典诗歌造成了“断裂”,“和传统及历史相呼应的品质在新诗创作中消失了……是新诗显得单薄、落寞、无传统支撑的原因”;另一种观点刚好与此相反,论者提出“从现代性的角度看,新诗的诞生不是反叛古典诗歌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新的审美空间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种观点持调和论,认为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研究者甚至从具体的元素如词汇、句法、意象乃至情调入手,看到了新诗在某些方面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改造”。
  摘编自张桃洲《如何重返新诗本体研究》
  材料二:
  从胡适的“两只蝴蝶”、郭沫若的“天狗”开始,中国新诗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各种艺术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它已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地流浪。它不希望自己与几千年的家族血缘有什么联系,更不希望在形体、五官上与家族成员有什么遗传上的相似。
  回顾这近百年的新诗的足迹,我们发现它到过下列几个世界诗歌圣地:第一站是美国,在那里它采集了美国意象主义;第二站是伦敦,它采集了浪漫主义;第三站是巴黎,它采集了象征主义;第四站是柏林,它采集了歌德、里尔克。至此,在短短约30年(1920一1950)内,新诗匆匆走过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50年代后,新诗转向莫斯科取经,主要遵循革命英雄主义的信条,一直延续到70年代。80年代初改革开放,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他们以此为效法对象,培育出一个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
  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的朦胧诗与上半世纪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它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由于没有重视朦胧诗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朦胧诗的崛起被夸大了,后来的诗人总是以“揭竿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如某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
  诗歌不是流行歌曲,它不是消费文化,不能追求畅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理处置与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关系,是中国新诗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B. 胡适和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研究中国新诗史时要阅读到他们的作品。
  C. 中国新诗在几十年间走完了世界诗歌几百年的路,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
  D. 一些80年代后的诗人缺少对于新诗发展历史的清晰认识,显得浮躁和狂妄。
  2. 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上,郑敏先生支持第一种主张,即二者出现断裂。
  B. 比起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诗歌,中国新诗只有百年历史,尚不成熟不足为怪。
  C.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不可能“西化”,这决定了我们学习西方诗歌理论是无效的。
  D. 秦汉以来强大的文化传统是唐朝能吸收西域文化但又没有失去自我的重要基础。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回顾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新诗存在的问题,立论有据。
  B.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分析了中国新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C. 作者以体育明星乔丹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诗人的成长和成熟需要时间和耐心。
  D. 作者善用比喻,如“积食病”“他文化”“向西方借债”等,使理论文章通俗易懂。
  4. 材料一列举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三种主张,你认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各能支持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两首加以简要分析。
  5. 汉语新诗要走出眼前的困境,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错误。由原文“在短短约30年(1920一1950)内,新诗匆匆走过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可知,中国新诗并没有学习了世界诗歌的所有流派,而是学习了西方19、20两个世纪的主要流派。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子
  郭昕
  玉子学织毛线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人。那一年玉子上大三。摆脱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又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大学生活,毕业分配大战的硝烟还没来得及燃起。大三就像一张土壮水足的温床,滋生出爱的嫩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年秋天玉子开天辟地上街买了三两蓝色的纯毛毛线,而在这之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