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50字。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閱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覺、文学史的自覺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銜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撮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边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
C.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
D.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2.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
B.《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的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
C.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
D.《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
B.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
C.《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
D.《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中国的文学史著作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观点?(4分)
5.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城墙
何 伟
在穿过省界前的最后一个村子里,我把车停了下来。这个地方叫作宁鲁堡,这一带很多城镇的名字均含有“堡垒”的“堡”字,因为这些地方曾经是明代的卫戍要地。在宁鲁的中心位置,依旧矗立着一座古代堡垒,村子周围是一段段夯土墙。村子里仅有一百二十口人,在古代军事要塞的映衬下,现代村民简陋的住房显得十分矮小。
在有文物古迹的村子里停留时,我总会问有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