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0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卢良恕在农业战线上旺盛的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爱国精神。
他的童年,遭逢七七事变,山河沦丧、民族危亡,他感慨最多的就是在贵阳看到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
“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国家怎么能富强呢!”不久,学农成为卢良恕自觉自愿的救国行动,他回忆说:“我研究的是粮食作物种植,不是搞瓜果蔬菜的园艺学,因为我最想解决的还是人民吃饱饭的问题。
于是,卢良恕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食物营养结构问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而孜孜不倦,奋斗一生。
23岁投身农业科研工作,卢良恕成为我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选育了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
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注重了解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从祖国的台湾到西藏——卢良恕成为我国第一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农学家。
要解决粮食问题,光靠小麦是不够的。卢良恕的心中从未停息过对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一宏大课题的思考。
卢良恕从实践出发,亲自组织、领导了建设“太湖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的工作,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1982年8月,卢良恕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回忆说:“调我到京担任这号称‘万人科技大军总指挥’的国家农科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此后,“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研究”“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研究”“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备研究……卢良恕所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
他总结毕生经验,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他总结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在农业战线上冲锋向前的战士,雷厉风行,不断攻克难题。
“文盲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科盲问题正在引起重视,而营养盲问题仍然被忽视,必须尽快引起关注。”卢良恕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居民基本实现了温饱,但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一度使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结构性粮食过剩的情况。
从2004年开始,卢良恕又为制定我国2011-2020年即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良恕童年时,祖国处于艰难时期,他目睹农民的穷苦状况,这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立下了“效仿后稷济万家”的志向。
B.为了解决我国的科盲、营养盲问题,卢良恕为制定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时期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做科学调研和规划工作。
C.卢良恕所主持的农业研究,与国计民生有关,他主持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大跨度的农业宏观战略性研究。
D.二十世纪,由卢良恕主持选育的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华东6号”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增产显著,但卢良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良恕深人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出发。他曾亲自走遍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亲手种植现代化样板田。
B.晚年的卢良恕老骥伏枥,在全国各地奔波,为学习外国先进农科经验踏遍20多个国家的田野,充满豪情壮志。
C.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卢良恕的领导下,我国居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的问题。
D.卢良恕以科学大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团结最广大的顶尖专家,为筹备中国工程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高度评价。
3.作为一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卢良恕在终身不懈为农业的奋斗过程中,提出很多农业观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