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44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 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 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 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  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 Face to  face ɡ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  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  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  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  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 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  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  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  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 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 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  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 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 部落有急, 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 ”, 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  义所拘束的记号, 不但多余, 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 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  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  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  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 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 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 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 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 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 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  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 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 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到出版《乡土中国》,费先生的研究重点已从个案、类型向“通论”阶段过渡。所谓 通论,不再是对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些 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乡土 中国》正是费先生试图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作出通论式描述的尝试结果。
  费先生的讲法和写法,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于是,我们看到 《乡土中国》像是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素描长卷,中国笔法,散点透视,工笔兼写意。作 者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百姓生活场景乃至细节,让深入的理论和学术思考接通读者的日常 经验和感受。
  肯用点心思的大众读者可以从中领悟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趣味,心有灵犀的学者可以 从中受到学术思考的启发。
  借助《乡土中国》,费先生有效证明了生活与学术之间源和流、本与末的关系。尤为 可贵的,是让学术著述放下了端着面孔的架势,避开了高头讲章式的自命不凡,回归生动 活泼、亲切宜人的境界。
  曹聚仁写《文坛五十年》,曾评价费先生是“文学圈外文章高手”,说其著述“有了 蒙田散文的风格”,“费氏的散文‘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具,趣味盎然’,都为 其他文艺作家所不能及”。
  (摘自《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乡下人长期相处在乡土社会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也 就不必总是用到文字了。
  B.在乡土社会中,语言是更为完善的工具。且“文字 ”有时会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 还会因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C.我们在利用文字时,依着文法写成完整的句子能使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更完全, 但常常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D.电话和广播的出现使文字的地位大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文字作为间接说话的工具, 和语言相比,有不太完善的地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 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B.当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我们当时当地所要传达的情意往往很难再与异时异地里感受 到的情意完全契合,这种“走样”无可补救。
  C. 《乡土中国》作为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的通论式描述,既有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趣味, 也蕴含了学术思考和理性认识。
  D.在讨论“文字下乡”这一社会运动时,作者从乡土社会的特点入手谈论语言文字的功 能,有效证明了生活与学术之间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B.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C.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D.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增广贤文》)
  4.“整本书阅读 ”活动小组在对《文字下乡》中的重要概念进行整理时,制作出如下表格, 请根据文本完成空缺处。(每空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说话工具 文字 语言
  使用情境 时空阻隔 (1)    ▲▲     
  特点 间接工具 直接接触
  辅助手段 文法、艺术 (2)    ▲▲     
  局限 (3)①     ▲▲       ;
  (4)②     ▲▲       ;
  ③不完善,有消失风险。
  5.材料二中评价《乡土中国》“让深入的理论和学术思考接通读者的日常经验和感受”。 请你结合材料一,试举两例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百合花
  茹志鹃
  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 到前沿包扎所去。
  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开始对 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