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 约16160字。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
  二、“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随着疫情扩散,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出现下沉的趋势,“人”的地位受到重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
  三、越靠近现场,情感倾向越强烈。在19项编码的消息来源中,记者观察、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通市民、网民、其他公众人物、医疗机构作为信源的稿件与其他信源的稿件相比,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切身经历,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倾向。
  四、报道倾向总体呈中性,党媒更偏正面。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
  ……
  (数据说明)
  一、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编者注: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比前者偏市场化运营。)
  二、为了对比湖北当地媒体和其他地区媒体报道的区别,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三地作比较,并将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6家地方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北京和广东都曾属SARS疫区,且是目前为止防控疫情扩散压力较大的地区。
  三、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
  (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
  材料二:
  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
  B.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
  C.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
  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
  2. 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新闻学子对国内数千条新闻报道进行了扎实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既有原创性又客观深刻。
  B.材料一中新闻学子还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使得这篇新闻观察成为可看性很高的数据新闻。
  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D.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
  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
  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
  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某些用户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
  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曼德拉效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声不吭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