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70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了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流传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表达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虽其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但据相关资料证实,其萌芽于夏商时期,其完善的体系形成不晚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社会既有指导农业生产等实用价值,又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
C.“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很多诗词反映了炎黄子孙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D.“二十四节气”,如立春、冬至等,易让对季节变化敏感的诗人产生感触,触发感情,抒写诗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材料一更为宏观和全面。
B.材料一重点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程,特别强调其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
C.材料一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主要着眼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材料二强调古代诗人们先要成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才能更好激发出作诗的灵感和兴味。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B.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仲并《画堂春》)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
4.材料二中作者直接引用了大量古诗词,请分析这些古诗词在文中的价值。
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
海明威
[主人公老斗牛士曼纽尔在大病初愈后,全然不顾老板的压榨和朋友的功阻,坚持要求斗牛,成为不卖座的夜场候补斗牛士。]
如今,他面对着公牛,同时意识到许多事情。牛角就在那儿,一个裂开,另一个又尖又光滑,他得侧着身子朝左边那个角又快又准地逼近,放下红巾,叫牛跟着红巾下去,然后在牛角上面扑过去,把剑扎进像一个五比塞塔硬币那么大的一小块地方,然后必须从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