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10字。
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小说由叙述和聚焦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聚焦,是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叙述是 “讲”,聚焦是“看”。叙述出自叙述者,聚焦或者出自叙述者,或者出自小说中的人物。叙述与聚焦,既相矛盾又相依存,当然主要是依存关系。
②《在乡下》是美国作家梅森的代表作: 他们现在住在一家“假日酒店”里,就在高速公路对面。他们离华盛顿只有一百英里,A 这里的山脉长而蓝,像画一样。萨曼莎把婆婆和艾米特留在电视机跟前,B 她自己坐在游泳池旁边,观看车流——一条无止尽的河:度假的家庭、打探市场的推销员,流浪的怪人,拉着货物的卡车。C 她身处其间,位于这巨大的能量的正中心——柴油卡车的噪杂声浪之中。
③上面引文由两部分组成。萨曼莎的聚焦和叙述者的叙述,二者相互依存,既简洁又顺畅。
④然而,这仅是叙述与人物聚焦的一般关系,来自人物的聚焦不仅可以提供呈现式场景,而且可以作为故事的节点推进故事的萌蘖与发展。
⑤例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由于是第一次踏进荣国府,黛玉自然小心翼翼,少用嘴巴多用眼睛与耳朵,从到荣国府始,至晓间歇息止,“见”字用了九处,“听”字用了三次,在黛玉的聚焦中出现了大量人物,每一次聚焦都将故事向前推进,而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为后面故事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最后是宝玉出场,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撞击出惊诧的火花与喜 剧般的莹莹泪光。
⑥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推断,这些人物聚焦是否是叙述者的一种姿态呢?
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以黛玉为例,《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次见到凤姐时的情景: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⑧根据《红楼梦》内部编年,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只有六岁,尚处于儿童时代,一个六岁的儿童怎么会辨认那么繁缛的服饰与质地呢?黛玉的所见,她的聚焦发生了偏离。作为聚焦者,黛玉是准确的,但聚焦对象是不准确的——不可能出于六岁儿童,这就使人怀疑黛玉的背后站着另外的聚焦者,这个背后的聚焦者当然也是叙述者。
⑨这就触及到叙述者与聚焦者的根本区别。在前者是讲,将后者的聚焦用话语传达出来,这样,总是聚焦在前而叙述在后,讲的人永远落后于看的人,因为讲的人在后,必然可以对聚焦者的感知 进行总结与解析,这种解析可以是简捷的,也可以是繁复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既可以高于聚焦者,也可以低于聚焦者,十分繁缛复杂。为了制造现场感,叙述者有时要对当时的聚焦者保持模拟的姿态。比如,成年人讲述未成年人所看到的东西,大人是叙述者,儿童是聚焦者。这类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几乎存在于一切虚构性叙事作品之中。而且有时候,艺术水准越是高超的作品,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是凸显。
⑩这其中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依然是叙述者与聚焦者,讲与看的矛盾,聚焦在先,叙述在后,这一现象,可以称为“滞后叙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少作者采取模拟策略,这个策略多见于儿童文学的作品之中。然而,对绝大多数的叙事作品而言,这个矛盾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人物聚焦,归根结底是一种叙述策略,而且往往由于滞后叙述,反而使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文本的世界更加丰饶多姿。
⑪在作者的笔端,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创作的第一个人物,而文本中的其他人物不过是叙述者的衍生物,通过叙述者的讲述而依次出现,这就是说,人物聚焦的实质依然是叙述者的聚焦。没有叙述者,哪里会有聚焦者? (选自王彬《从文本到叙事》,有删改)
材料二:
①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1. 材料一第⑤⑦节都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⑤节以此证明人物聚焦不仅可以推进故事的发展,而且可为作品行文埋下更多伏笔。
B.第⑤节承接上文,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具体地阐释了人物聚焦的作用。
C.第⑦节又以黛玉进贾府的情节为例,可更好地揭示人物聚焦与叙述者的关系。
D.两处例证前呼后应,把读者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入,并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依据材料一能够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3 分)
A.“聚焦”是“看”,但除了视觉,还包含着其它感知与思索。
B.只有采用“滞后叙述”策略,才能造就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
C.为了避免叙述与聚焦的矛盾,可以只有聚焦者,没有叙述者。
D.人物的聚焦其实质也是叙述者的聚焦,因而也是作者的聚焦。
3.根据材料一第⑨节,下列小说片段中属于叙述者高于聚焦者的一项是( ) (3 分)
A.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B.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看着它牙齿发出咔嚓一声,朝着鱼尾巴的肉咬过去。 (《老人与海》)
C.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 的个子。(《百合花》)
D.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 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哦,香雪》)
4.材料一第②节三处画线句属于不同的叙事方式,请辨明并将序号填入对应的空格处(4 分) 萨曼莎的聚焦: 叙述者的叙述:
5.运用材料一第⑩段画线句的观点,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 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 看着,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 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名叫海盐的小县城。我们在一条 弄堂的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实际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