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460字。

  本调研卷共9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调研卷上作答无效。调研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调研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们常说人类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这是指人猿能制造工具从事劳动以生产自己所需要生活资料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却要短得多,因为文明史是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的。文字的出现大
  1.下列不具备材料一第一段谈到的“文字”所应起作用的一项是(3分)
  A.给其他部落送铜钱表示部落遇到了急难。
  B.古人遇到敌情的时候用点燃的烽火报警。
  C.信陵君凭借所得兵符解救了被围的赵国。
  D.当面给朋友送生日礼物表达真诚的祝福。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商代的甲骨文可知,那时已经是文明时代。
  B.只认识自己名字的人,是不能算作有文化的。
  C.现代人可从某个汉字的今义推测出它的古义。
  D.中国人理解两三千年前书籍的内容不算难事。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人如果不认识汉字,是不会被认为有文化的。
  B.“十渡”这一地名,构成了风景区的语言文字景观。
  C.“乡村CEO”这一名称改变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
  D.“乡村Style”的语言文字景观能赋予乡村新价值。
  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适当的建议。(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