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83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严禁在密封线外标记、书写体现个人身份的信息。
  2.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很多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C.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D.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
  A.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C.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D.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4.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其中一种。并联系教材所学内容补充一个能够论证“克己”与“成已”辩证关系的论据。(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