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156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⑦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炼,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⑧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告诫欣赏者不要存有“读诗可以‘创造一切’”的不切实际的奢望,主要是因为诗歌有“不可能详尽地叙事”的特点。
  B.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希望在通过诗的形象获得情感共鸣之外,还能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的情感经历,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创造性。
  C.诗歌的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欣赏时除了要把握字词所包孕的丰富含义,还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D.“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稳定性”指诗中蕴含的情思有共通性,“随意性”指该情思唤起的读者的具体感受因人而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创作诗歌是从丰富的世界到语言符号,读者欣赏诗歌是从语言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他们都属于再创造活动。
  B.虽然《长干曲》后两句可以理解为“自语”,也可理解为掩饰羞窘而对“君”解释,但欣赏诗歌时并不能任意想象,还要受到诗歌内容的约束。
  C.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免直说,一般采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深远的意思,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给读者的欣赏增加了困难。
  D.读者欣赏诗歌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因此我们在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可能会读出自己的怅惘和失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这个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请结合文中对“泡”的解说,欣赏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他便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他坐下来。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