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㔿24060字。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便有“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仁爱万物”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
③儒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两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④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这清楚表明,我们要传承发展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必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①冯骥才对现实生活作诗意观照,把自我安顿于审美的自由境界中,化去凡俗,消解尘心,使精神世界超然物外,这是道家的表现。然而,我们不禁追问,冯骥才继承的仅仅是道家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冯骥才思想中,是一种儒道并存、儒道互补的模式。
②具体地说,儒家突出人的社会性,关注国家、人民的利益,求实进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道家回归自然,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以“超越善恶”、“超越名利”为其道德观,价值观念互不相同。儒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主张积极入世,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B.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源自道家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价值取向。
C.儒家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重群体,轻个体,突出人的社会性,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
D.道家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
B.冯骥才通过绘画义卖,自筹资金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宜传与保护的行为,正体现了儒家“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C.道家注重人的天然个性,不被世俗价值束缚,保持独立意志以及内心的超脱、宁静,否定了儒家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
D.“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朱光潜的座右铭,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体现,也是冯骥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真实写照。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C.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
D.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4.作者认为冯骥才属于亦儒亦道,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请依据材料二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儒道文化?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 匠
余 华
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
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