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740字。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文明的历史中,早期记忆与当代记忆之间出现了“浮动缺口”,在艺术史上表现为经典艺术史因排除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历史书写缺口。
  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记忆缺口的存在。先秦的诗乐舞等艺术虽有雅郑之分,但都具有仪式性、民间性的群落文化性质。体现精英文化创造性的经典艺术从汉代开始发展,经历唐宋元诸朝代的繁荣,在明代达到经典化的高峰。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乃至唐宋派等诸流派的繁荣与纷争,都是以秦汉唐宋的艺术经典为标准和指归而展开的,民间文艺似乎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没落了。
  然而就在这种经典艺术观达到繁荣顶峰的明代后期,个人和民间艺术趣味却又以推崇“性灵”的方式出现,形成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这种论争呈现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浮动缺口”现象--民间艺术在经典艺术及其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消隐了,而在性灵派的艺术主张和趣味中又浮现了出来。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梦阳在晚年也看到了这个“缺口”的历史意义,他惊叹“今真诗乃在民间”,意味着一直被文人视为粗鄙不文的民间艺术并非已经消亡,在经典繁荣的“今”日以其“真”而仍然具有生命力。历史缺口的发现意味着不同于经典的另外一种艺术史--作为“天地自然之音”的民间艺术史的显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研究中国艺术思想史的同时注意到了经典艺术和民间艺术两类不同文化传统的美学特征。他在《人间词话》中研究的是“词”这类经典的文人创作,在元曲研究中则深入探讨了具有典型民间艺术特征的元杂剧。可以说,他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中国艺术史的“缺口”。他在谈到元杂剧时,毫不客气地批评“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显然视之为稚拙朴陋的民间作品;然而同时又誉其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际上表达的是他对非经典艺术的特殊评价尺度:不以经典艺术基于文化积累的精致和品位为标准,另外标举了一个自己定义的审美概念“意境”。“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王国维认为:元杂剧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他所说的意境是生活世界通过感知觉刺激而产生的对心灵的冲击,如评关汉卿、马致远“话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评郑光祖的词“如弹丸脱手”......
  “浮动缺口”的发现意味着艺术史书写中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发现。经典艺术史的发展逻辑是文化品位、创作技巧,以及评价规则成熟积累的过程,民间艺术史则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延续而代代传承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表象。两种艺术史书写是对审美经验的积聚升华与衍生传承两种艺术发展趋势的不同认识视角,从深层来说也是对历史及其文化遗产的多重发现与认识。
  (摘编自高小康《艺术史书写:从经典到活的历史》)
  材料二: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彻底改变乃至消失。如何对作为“遗产”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发展显得颇为迫切。
  目前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主要有两大途径:一种是静态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民间文艺从先秦时代开始似乎就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逐渐走向没落。
  B.由于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浮动缺口”现象的存在,导致经典艺术观达到繁荣顶峰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
  C.主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进行传承保护的“活态传承”途径,因固定消费群体的缺失而存在缺陷。
  D.戏曲、绘画、刺绣、雕塑等所有民间艺术只要经过审美层面的“雅化”,就可以摆脱自身的俗气,扩展开来被大众喜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古派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在晚年发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惊叹,这意味着一直被文人视为粗鄙不文的民间艺术仍然具有生命力。
  B.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对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存在的弊端则更为明显。
  C.“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的观点表明,他对元杂剧的评价不以经典艺术基于文化积累的精致和品位为标准,而是通过“意境”做出特殊评价。
  D.在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性、发扬艺术性,逐渐走向“雅化”成为民间艺术重生的重要举措。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北二人转在舞台化、剧院化的过程中,增加了美的元素,不仅农民喜欢二人转,各个阶层都喜欢上了二人转。
  B.甘肃刻葫芦行业的佼佼者致力于刻葫芦的审美提升,吸收民间美术、传统书画的艺术形式,以针刀表现山石叠峦、水墨弥漫的图景。
  C.东阳木雕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为构图特点,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D.西坪民歌起源于汉代西坪地区,是当地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曲调优美、特色鲜明、构思奇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中王国维认为“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点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滚绣球】。(6分)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张旺才从外地逃荒来到阿不旦,在远离村子的地方,用四亩地养活了全家人,四亩地之外源源不竭的多余力气就用来挖洞,他一锨一锨建筑着自己的黑暗宫殿,似乎打算在其中度过几生几世。
  ②张旺才已经将地洞莫名其妙地挖向了公路方向。一次他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