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2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譬如,理解了墨家“利民”的哲学理念才能全面理解墨家“真”的概念,讲通《墨经》中所说的“盗,人也”但“杀盗,非杀人也”这种“侔”式推论“是而不然”(前提真,结论假)的情况,墨家强调兼爱、周爱,以天下人互惠互利为结果,盗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爱盗的“爱”是体爱、别爱,所以爱盗不是爱人,墨家在此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价值判断标准。可见,墨家已将有效推理论证的语形与判定是非的语义统一起来加以实际应用,将逻辑论证、是非判断与政治哲学观贯通起来,以伦理道德为衡重标准。
  ④墨家逻辑正是从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语形)、是非判断标准(语义)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语用)三个层面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话语体系以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作为基础,其思维方式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先进。
  B.中国古代逻辑之所以呈现出特殊的样貌,主要是由“救世”的现实诉求这一历史情境决定的。
  C.《墨经》中“杀盗,非杀人也”这一推理前提真,结论假,并不符合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
  D.文本最后一段中两次出现“线索”一词,前者着眼于墨家逻辑,后者着眼于中国古代逻辑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从历史广度中理清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脉络,需要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关注更多的文献案例。
  B.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的“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逻辑求真品质与辩证思维。
  C.正确对待中华文明话语体系,既要关注语形和语义等层面,也要关注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这一层面。
  D.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审思表明,中华经典文献是构建中国逻辑史、探索其现实价值的核心载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墨家逻辑的形成不仅受到老子、孔子等思想学说的影响,倘若向前追溯,还有更深远的思想渊源。
  B.《诗》《书》《易》《礼》等中华经典文献中的言说论证方式运用的思维逻辑,给墨家学派带来了重要启发。
  C.墨子的形式逻辑相当严密,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媲美,并列为形式逻辑三大源流。
  D.百家争鸣的论辩之风深刻影响了诸子的思维方式,对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4.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要想实现中西逻辑思想的交流对话与互补共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第一、二段简要分析。(4分)
  5.本文作者是如何得出中国古代逻辑研究路径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探寻大江源
  王剑冰
  冷冷的风,夹着冷冷的雨。七月的藏区,①竟然飘起了雪花。
  车子从青海的雁石坪出发后,通过一条岔道,便进入连绵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心中不免一阵激动,已是踏上青藏高原的第六天,翻越了举世闻名的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穿越了美丽荒凉的可可西里,去看了长江南源,很快就会看到大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