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410字。

  《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兴于诗”“游于艺”,《论语》中的这两句关于文艺的话很重要。“兴”与“游”,揭示出古代传统文艺教学中启发、浸润、涵泳之重要功用,对今天我们进行学校美育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文人士大夫的博雅教育,一种是艺匠的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主要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其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师徒式或类学校式(如汉代的洪都门学、北宋的画院等)的专门培养;艺匠实用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性的艺术人才,教学组织形式有作坊、教坊、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
  相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这两种教育形式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师承关系相对固定,教学周期长,注重长期教学的结果,学习者在广泛的观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专业化学习。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在传习过程中,呈现出长期浸润式学习的特点,教学方法自由、注重个性化教育。
  当代学校的美育,班级化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了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的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但这并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因此,在课程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习的特点,依据学段特点构建长期美育养成教育的进阶秩序。
  当代社会,线下的艺术传播与交流主要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展示与表演实现。这种展演方式,更多地体现为对象化的鉴赏,即观众并不参与艺术表现。
  回到传统艺术的语境,艺术和观众并不严格区分,在艺术活动中,参与人既是观众也是艺术创作者。在当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掘、利用这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当代美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例如,传统文人很多艺术活动以私人化的雅集方式开展,雅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艺术交流,而是文人雅士以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体,同时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游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原艺术体验情境,恢复传统艺术的场域和活动方式,并有效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就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感知与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的工具器物,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智慧的凝结。例如,在中国书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一些现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琵琶行》中“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就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途径中艺匠的实用教育。
  B.无论是传统的博雅教育还是实用教育,都因其注重学习者广泛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而呈现出注重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C.传统书案用品本身具有丰厚的艺术属性,用一些现代工具来代替传统书案用品,难以让学生获得切身的感受与体悟。
  D.装裱是书画与生活联结的桥梁,理应成为学生在生活应用中传承与创新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艺术品位的博雅教育水平要高于培养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实用教育。
  B.如果教师倾向于按照统一课程来开展美育,就不利于将美育内容转化成学生长时期、延续性的内在浸润体验。
  C.对于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公共空间的展示与表演方式,作者并不十分赞同,更倾向于让观众直接参与艺术表现。
  D.近年来,昆曲能在诸多传统剧种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播者让传统艺术表现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有效融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说明第六段中“雅集”这一艺术交游活动的一项是(   )
  A.“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B.“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C.“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4.请简要说明古代传统文艺教学对当今学校美育的启迪意义。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践行路径?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